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評選結果公示
發展所 (2020-7-3 17:04:20) 瀏覽:749 評論:0
根據省教育廳《關于開展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評選活動的通知》(湘教通〔2020〕72號)精神和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的有關安排,我廳于6月5日—28日組織開展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評審工作。由學校把關推薦,市州、高校初評,共收到有效成果258項。經我廳嚴格組織專家網評和會議評審,報請評審委員會審定,全省共評出一等獎32項、二等獎59項,三等獎95項(名單附后),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6月29日-7月3日。
自公示之日起5日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評審結果如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向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反映。單位提出異議的,須在提交材料上加蓋本單位公章,并寫明聯系人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聯系電話。個人提出異議的,須在提交材料上簽署真實姓名,并寫明本人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聯系電話。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均不予受理。凡發現公示信息有誤的,請及時與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核實修改。
地址:長沙市東二環二段238號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1102室;郵編:410016。
電話:(0731)84712883;聯系人:康穎。
附件: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評選結果
湖南省教育廳
2020年6月29日
附件
三等獎
自公示之日起5日內,任何單位或個人對評審結果如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向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反映。單位提出異議的,須在提交材料上加蓋本單位公章,并寫明聯系人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聯系電話。個人提出異議的,須在提交材料上簽署真實姓名,并寫明本人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聯系電話。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均不予受理。凡發現公示信息有誤的,請及時與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核實修改。
地址:長沙市東二環二段238號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1102室;郵編:410016。
電話:(0731)84712883;聯系人:康穎。
附件: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評選結果
湖南省教育廳
2020年6月29日
附件
湖南省第二屆民族教育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評 選 結 果
一等獎
序號 | 成果名稱 | 申報單位 | 成果負責人 |
1 | 連片特困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陳波涌、唐智彬 |
2 | 嫂子制造:苗寨創客培育“十八洞村模式”探索實踐 |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劉曉林 |
3 | 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 | 湘潭大學 | 姚湘 |
4 | “聯盟+結對”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幫扶模式創新 |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余克泉 |
5 | 周南中學新疆班教育教學實踐與創新研究 | 長沙市周南中學 | 周樹明 |
6 | 湖南教育援藏“聯校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湖南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 | 鐘秋明 |
7 | 古丈縣實施“山村幼兒園計劃”破解農村學前教育難題的探索與實踐 | 古丈縣教育和體育局 | 向歡慶 |
8 | 民族地區師范生本土化培養實踐探索 |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 石群勇 |
9 | “瑤族服飾和織錦”課程中項目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 江華瑤族自治縣職業中專學校 | 譚海英 |
10 | 民族文化融入專業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吉首市民族幼兒師范學校 | 康綱要 |
11 | 民族之花、至美成長 |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完全小學 | 羅曉芳 |
12 | “融合教育”理念下教育專業內地西藏學生“三級進階”漢語應用能力培養與實踐 |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 李琰、佘靜芳、曹慧覃、李洋、付孟云、羅素華、吳白蘭、單輝、李侃、王志平 |
13 | 五溪地區民族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 | 懷化市錦園路小學 | 蔣勝華 |
14 | 依托“湘西民族文化”開發校本課程 | 吉首市民族中學 | 謝開旺 |
15 | “一體三合五認同”韶山新疆內初班德育工作創新探索與實踐 | 韶山市實驗中學、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 趙強、李炳煌 |
16 | 湘西民族民間工藝資源在幼兒美術創新教育中的運用研究 | 湘西自治州幼兒園文藝路園區 | 楊暉 |
17 | 從課堂走向田野--鳳凰民族歷史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 | 鳳凰縣高級中學 | 蘇勝平 |
18 | 湘西民間美術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 | 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學研究院 | 徐鋒 |
19 | 民族文化在民族學校的傳承研究 | 花垣縣花垣小學 | 呂曉紅 |
20 | 湘西苗族鼓舞在職業中學的實踐研究 | 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 | 吳吉榮、龍宗清 |
21 | 會同縣第一中學美術校本教材《尋美有痕》 | 會同縣第一中學 | 劉培松 |
22 | 瑤族文化進校園 | 永州市新田縣門樓下學校 | 鄧琪 |
23 | 芭茅草藝術貼畫激活職中民族教育課堂 | 鳳凰縣職業中專學校 | 龍義文 |
24 | 女書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 | 永州市第四中學 | 歐陽慧 |
25 | 五位一體 文化認同:民族語言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湖南師范大學 | 唐賢清 |
26 | 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地方高師音樂教育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衡陽師范學院 | 李巧偉 |
27 |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體系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 湖南大學 | 宋杰 |
28 | 基于家國情懷的內地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漢維融合”教育模式 |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彭 波 |
29 | “民體”基地“一體三維”模式實踐與探索 | 懷化學院 | 張松青 |
30 | “搭平臺 融思政 講故事 育新人”——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高職影視專業藝術實踐創作的探索與研究 |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 張 睿 |
31 | 湖南民族地區鄉土教材開發研究——基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 |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李紅婷 |
32 | 少數民族服裝與服飾傳承與創新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及應用 |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陳鴻俊 |
二等獎
序號 | 成果名稱 | 申報單位 | 成果負責人 |
1 | 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 中南大學 | 歐旭理 |
2 | 少數民族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實施策略研究 | 張家界市教育局 | 涂盛明 |
3 | 湖南民族地區深度貧困縣教育精準扶貧研究 |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李小球 |
4 | 湖南高校服務脫貧攻堅模式分析及應用 | 江華瑤族自治縣教育局 | 周文賓 |
5 | 民族工匠之師培育的“3D”模式——湖南農業大學公共教育扶貧創新實踐 | 湖南農業大學 | 周明星 |
6 | 賦能視角下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與實踐 | 湖南女子學院 | 楊蘭英 |
7 | “花瑤花”鄉村兒童美育扶貧 | 湖南大學 | 張朵朵 |
8 | 以“三創教育”為引領,幫扶湘西民族地區社會青年成才脫貧的實踐研究 | 長沙高新技術工程學校 | 羅偉光 |
9 | 基于構建教科研共同體的湖南教育科研援疆實踐探索 |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李立生 |
10 | 湘西青少年孤兒技能教育扶貧模式研究 |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 胡六星、劉清 |
11 | 新疆吐魯番市少數民族教師國家通用語言培訓模式創新與實踐 | 吉首大學民族預科學院 | 尹祝壽 |
12 | 湘吐協同共建新高職特色專業的創新實踐 |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郭鳳鳴 |
13 | 協同創新視角下民族縣域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與實踐 | 瀘溪縣教育和體育局 | 譚子好 |
14 | 互融共生: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的實踐探索 | 湖南科技大學 | 蔣宏宇 |
15 | “五基礎+兩提升”—構建交通類專業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的實踐 | 長沙理工大學 | 田上 |
16 | 江華醉美教育實踐 | 江華瑤族自治縣教育局 | 唐孝任 |
17 | 傳承地方特色曲藝,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 武陵區北正街小學 | 貴兆軍 |
18 | 基于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小學漢語教學策略研究 | 常德市臨澧縣教研室 | 覃淑華 |
19 | 辦有鄉村味道學校的實踐與研究 | 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中學 | 李榮勝 |
20 | 民族地區小學語文“農歷天空下”綜合性學習課程研究 | 湖南省保靖縣岳陽學校 | 闕運娣 |
21 | 大力弘揚土家文化的研究與實踐,促進少數民族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 永順縣榮眾留守兒童學校 | 瞿揚眾 |
22 | 以學校少年宮為平臺,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 | 湘西自治州鳳凰縣沱江鎮文昌閣小學 | 曹彥 |
23 | 侗歌進校園 | 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一完全小學 | 左建新 |
24 | 少數民族地區校園文學與寫作教學融合課程研究 | 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巖鎮初級中學 | 宋陽玲 |
25 | 樂研乾元——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的吉首民族地區小學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索 | 湘西州吉首乾元小學 | 高水平 |
26 | 傳承家鄉剪紙文化促進幼兒美育發展的實踐研究 | 會同縣機關幼兒園 | 李素芹 |
27 | 傳統龍舟文化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研究 | 懷化市沅陵縣鶴鳴山小學 | 田長松 |
28 | 培育“鄉土班級文化樹” | 湖南省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 | 覃麗蘭 |
29 | 《民族傳統文化與高中數學》(校本教材) | 張家界市慈利縣第一中學張家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慈利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 朱田晟驁 |
30 | 揚民族教育風帆,促學校內涵發展 | 懷化市沅陵縣荷花池小學 | 張新 |
31 | STEM教育案例----湘西木屋 | 保靖縣岳陽學校 | 吳厚明 |
32 | STEM教育案例-土家溜子 | 保靖縣岳陽學校 | 田太玲 |
33 | 湘西苗族刺繡技藝科學實踐活動 | 鳳凰縣沱江鎮箭道坪小學 | 唐俊豪 |
34 | 留守兒童自我意識培養研究 | 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 | 李世奇 |
35 | 瑤族傳統美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楹聯與校園課堂文化的建構 | 江華瑤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 李垂慶 |
36 | 武陵山片區農村中小學開展足球運動的途徑與策略 | 沅陵縣第七中學 | 全建兵 |
37 | 龍山縣書法教育與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實施區域推進的基本方略 | 龍山縣教育科學研究所 | 彭春艷 |
38 | 回維文化傳承初探 | 常德市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中學 | 馬冬芬 |
39 | 利用鄉土地理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實踐研究 | 城步苗族自治縣第一民族中學 | 楊光旺 |
40 | 龍山縣:“小系統”與“大數據”助推民族貧困地區縣域教育信息化管理提速 | 龍山縣教育和體育局 | 米承東 |
41 | 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有效培訓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 永順縣教師發展中心 | 彭友禮 |
42 | 城步一中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之 “思•辯•練•變”實踐研究 | 城步苗族自治縣教育局 | 楊光旺 |
43 | 民族文化進校園 | 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飛山小學 | 趙紅花、向文麗、明艷群 |
44 | 基于兒童本位的傳統文化序列化創編研究 | 婁底市冷水江市中連鄉中心小學 | 劉紅霞 |
45 | 信息技術環境下瑤族音樂欣賞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 永州市第四中學 | 歐陽慧 |
46 | 崀之峻秀 峒之風情--“知新愛崀”鄉土教材系列(校本教材) | 新寧縣崀山培英學校 | 戴振華 |
47 | 民族地區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與特色產業互動研究 |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李巧云 |
48 | 基于瑤族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 周新娟 |
49 | 少數民族器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 劉利連 |
50 | 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合作平臺,深耕體教融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 | 懷化學院 | 陶坤 |
51 | 基于藏漢文化融合的“三年三循環、實踐不斷線”育人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 劉梅秋 |
52 | 構建“五位一體”民族教育管理服務體系為新疆培養基層好醫生 | 長沙醫學院 | 周啟良 |
53 | 本科院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 懷化學院 | 曾惠燕 |
54 | 促進民族文化融合提高中華民族自信心的女書文化教育研究和實踐 | 湖南師范大學 | 彭澤潤 |
55 | 湖南高層次人才“雙輪立體組團式”推進民族教育扶貧的探索與實踐 |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 盛正發 |
56 | 民族傳統美術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價值理論研究與實踐 | 湖南城市學院 | 龍湘平 |
57 |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視閾下南方少數民族美育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研究 | 湖南科技大學 | 廖婧 |
58 | 《湖南瑤族長鼓舞》專業教材 | 中南大學 | 伍彥諺 |
59 | 教育公平發展背景下服務西藏小學教育的信息資源開發及應用 | 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 佘靜芳、李維龍、黃敏、李佳妮、戴金波、包學敏、段志勇、余敬斌 |
三等獎
序號 | 成果名稱 | 申報單位 | 成果負責人 |
1 | 民族地區農村小學“四位一體”閱讀推廣理論與實踐研究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趙奇釗 |
2 | 鄉村振興中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制度創新 |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彭延敏、付裕 |
3 | 民族技藝“四因共振”職業教育傳承生態模式建構與實踐 | 湖南農業大學 | 高涵、張海軍、劉曉、李嘉麗、譚初發、葉軍峰、林文婷、楊文通、周明星 |
4 | 湘黔桂邊區侗族醫藥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銜接融合機制研究 | 湖南醫藥學院 | 楊子潞 |
5 | 高職院校與少數民族地區中職學校結對“六精準”幫扶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 向磊 |
6 | “二元聯動,三位一體”的湖南民族藝術教育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 范迎春 |
7 | 美育浸潤,樂教苗鄉--沉浸式美育結對幫扶的模式創新與實踐 |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羅嶸 |
8 | 探索實踐“M+1+N”援疆教育模式,助力新疆精準扶貧 |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 黃敏雄 |
9 | 精準扶貧背景下信息技術助力“踏虎鑿花”非遺傳承的探索與實踐 |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龔娟 |
10 | 精準扶貧視域下高職學生“扶貧必扶智”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 長沙南方職業學院 | 鐘迎春 |
11 | 新疆民族班音樂教學中培育“五個認同”觀的探索性實踐 |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 羅瓊 |
12 | 嘉軒·民族團結書法教室 | 淥口區第五中學 南洲鎮南岸小學 | 李朝勝、張金 |
13 | 基于文化自信的“新農村少數民族舞蹈課堂”改革與實踐探究 | 長沙師范學院 | 王印英 |
14 | 踐行現代公益慈善 助力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 | 湖南省教育基金會 | 黃澤湘 |
15 | 職業教育對口援疆服務脫貧攻堅 | 郴州綜合職業中專學校 | 黃瑞林 |
16 | 湘南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精準幫扶的實施路徑研究與實踐 | 衡陽師范學院 | 張登玉 |
17 | 沱江鎮第一小學民族團結教育 | 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第一小學 | 馬永生 |
18 | 湘西地區苗族鼓舞文化傳承的研究 | 古丈縣默戎九年制學校 | 龍艷軍 |
19 | 依托坊室一體,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薄弱學校班主任研修 | 永順縣溪州中學 | 向艷蘋 |
20 | 炎帝文化進校園,實現了“崇祖懷德”的人文精神 | 炎陵縣炎陵中學 | 吉登明 |
21 | 湘西籍民族預科生人文素養與漢語言能力提升的理論與實踐 | 湖南科技學院 | 周艷華 |
22 | 學校教育對瑤族文化傳承與研究的作用 | 炎陵縣中村瑤族鄉龍渣學校 | 萬有群 |
23 | 以“責·愛·家”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構建實踐研究 | 城步苗族自治縣第一民族中學 | 楊光旺 |
24 | 在少數民族自治縣域內實施科技創新教育 | 麻陽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 歐寶生 |
25 | 揚武陵之光,傳土家文化之魂 |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天子山小學 | 熊朝信 |
26 |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研究 | 張家界第一幼兒園 | 羅萍 |
27 | 傳承瑤族文化,培養創新人才 | 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中心小學 | 高昌遠 |
28 | 湘西本土文化資源在幼兒教學中的實踐及教學活動設計案例集 | 花垣縣民族幼兒園 | 陶紅莉 |
29 | 鄉土教材《美麗龍山》 | 龍山縣教育和體育局 | 唐恢波 |
30 | 傳承瑤族女性拳術 |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學校 | 林滿仔 |
31 | 德潤心田,民族中學教育特色發展 | 湖南省藍山縣民族中學 | 駱輝 |
32 | 玩轉“未來”課堂 鏈接“未來”學校 |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第一小學 | 謝英 |
33 |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研究 |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中心學校 | 楊萬軍、龍女 |
34 | 過山瑤文化進入課堂實踐研究 | 宜章縣莽山民族學校 | 鄒定起 |
35 | 區域整體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研究 | 張家界市永定區教育研究室 | 李稔香 |
36 | 校本教材《西藏概況》 | 岳陽市第一中學 | 鄭志君 |
37 | 對話張家界 學習讀與寫 | 張家界市民族中學 | 谷春明 |
38 | 傳承土家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教學案例 | 古丈縣紅石林鎮中心完小 | 向明加 |
39 | 通過“名師引領”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 | 城步苗族自治縣南山實驗學校 | 戴明樂 |
40 | 快樂乒乓 快樂童年校本課程實踐 | 沅陵縣溪子口小學 | 劉衛紅 |
41 | 挖掘民族文化,尋覓寫作源泉 | 綏寧縣長鋪鎮第三小學 | 唐成可 |
42 | 做侗鄉教育的提燈人 | 芷江縣第一中學 | 夏艷 |
43 | 心系侗娃 樂在其中 | 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三里坪小學 | 廖星星 |
44 | 縣域整體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 江華瑤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 | 唐添翼 |
45 | 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案例 |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零陽鎮一鳴中學 | 李海英 |
46 | 洪江區中山路小學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特色成果 | 懷化市洪江區中山路完全小學校 | 姚晟旻 |
47 | 在二年級維吾爾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學習中開設繪本課的實踐與探究 | 湘潭市岳塘區湘鋼二校 | 王燚 |
48 | 地方特色教育在小學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 張家界市慈利縣零陽鎮一完小 | 程妮 |
49 | 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教學實踐研究 |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 彭加貝 |
50 | 城步苗文化進中學課堂實踐研究 | 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第一民族中學 | 陳晚華 |
51 | 傳統文化聚“焦”民族風情——探索焦墨畫進入特色校園 | 綏寧縣思源實驗學校 | 楊振宇 |
52 | 深度啟發式語文閱讀教學法十年探索 | 保靖縣教師發展中心 | 彭世春 |
53 | 湘西民族地區小學校園閱讀課程化的實踐研究 | 吉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 孫明紅 |
54 | 區域性整體推進大量讀寫 | 張家界市桑植縣教研室 | 彭齊新 |
55 | 麻陽花燈戲進幼兒課堂的實踐研究 | 麻陽苗族自治縣幼兒園 | 田華 |
56 | 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傳承土家文化的實踐研究 | 龍山縣第二小學 | 李敏慧 |
57 | 學歷史談教育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學 | 王錫武 |
58 | 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的校園傳承與創新 | 麻陽苗族自治縣長河小學 | 黃生雨 |
59 | 民族文化研究與地理教學 | 綏寧縣民族中學 | 蘭惠群 |
60 | 區域教師全員崗位培訓研究 | 麻陽苗族自治縣教師發展中心 | 蘭紹平 |
61 | 瑤族文化進校園教學成果 | 藍山縣匯源瑤族鄉中心小學 | 盤文慧 |
62 | 民族地區語文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與實踐 | 張家界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院 | 劉靈芝 |
63 | 互聯網+”環境下初中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 永順縣溪洲中學 | 王永芝 |
64 | 少數民族地區高中潛能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報告 | 湖南省桑植縣第一中學 | 王興輝 |
65 | 女書文化進校園優秀教育學教學成果 | 永州市江永縣第一小學 | 盧燕雯 |
66 | 校本教材《三千文化》 | 湖南省江永縣第一中學 | 義強增 |
67 | 民族文化元素在民族聚居區中職藝術教學中的融合應用研究——以侗族為例 | 湘潭生物機電學校 | 楊院伶 |
68 | 直擊《指南》幼兒園生活活動 | 湖南省教科院基教所學前教育研究室/湖南省懷化市新晃侗族自治縣幼兒園 | 周叢笑、李 奕 |
69 | 《網店美工》課程教學空間建設與應用 | 瀘溪縣第一職業中學 | 宋霞 |
70 | 家校合力,建家庭教育基地 | 會同縣城北學校 | 饒菊芳、張麗 |
71 | “一體兩翼”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機制創新與實踐 | 長沙理工大學 | 靳攀科 |
72 | 民族民間文化融入高校藝術類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 湖南信息學院 | 王陽漫 |
73 | 傳統民族文化融入廣播影視類職業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與實踐 |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 羅琦 |
74 | 西部民族地區師范類專業“12345”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吉首大學 | 方東輝 |
75 | 抱團石榴籽 同心育桃李 |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 | 劉保國 |
76 | 國家援藏背景下兼顧崗位勝任與專業發展的西藏幼師培訓探索與實踐 | 長沙師范學院 | 匡代軍 |
77 | 新工科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通信工程專業“三型四特質”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 吉首大學 | 張書真 |
78 | 創新民族教育“365”育人體系服務民族學子人生出彩 |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 王慶國 |
79 | 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融入地方高校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 謝少平、田光輝 |
80 | 內地西藏班學生教育教學及民族融合管理的實證研究——以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為例 |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王霞 |
81 | 民族紋樣國際表達: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 陳竑 |
82 | 立足地方資源的民族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 | 吉首大學 | 王永強 |
83 |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 湖南文理學院 | 廖勇勝 |
84 | 構建“三育”醫學護理實訓教學體系 培養民族地區“白求恩精神”衛生人才 |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吐魯番職業技術學院 | 鄭雯 |
85 | 龍獅精神傳人 五化五關育人 | 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 | 龍婷婷 |
86 | 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創新模式研究 | 湖南中醫藥大學 | 龍專 |
87 | 湖南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全覆蓋,保重點”工作模式 | 駐湘工作組教育協調小組 | 艾美華 |
88 | 湘西南民族創新設計教育應用研究系列成果 | 邵陽學院 | 張冰鈺 |
89 | 基于花瑤文化的幼兒園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 湘中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 呂小玲 |
90 | 關懷生命 提升素養——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 吉首大學 | 楊翠娥 |
91 | 變遺為用,多元協同——湖湘民族非遺服飾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教育研究與實踐 | 湖南工程學院 | 陳曉玲 |
92 | 湘西民間美術資源在師范專業美術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 | 懷化師范高等?茖W校 | 張曉宇 |
93 | 融入湖湘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的女子高校設計教學與課程改革研究 | 湖南女子學院 | 肖宇強 |
94 | 湘西南侗族地區舞蹈資源開發與地方高校舞蹈學科建設協同探索與實踐 | 懷化學院 | 胡小軍 |
95 | 應用型民族非遺教育及扶貧實踐 | 懷化學院 | 張玲 |
相關內容: